又到一年放榜季。
对新生来说,录取通知书是来自大学的第一份“见面礼”,收到时的欣喜之情自不待言。对大学来说,录取通知书早已不是通知新生入学的一纸普通信函这么简单,其中有新意、有深意、有“仪式感”……用心设计的录取通知书,不仅承载着对新生的关爱和期许,也传递着高校现代化教育理念。
今年,在诸多高校的“见面礼”中,上海交通大学的赢得了不少赞许:这份录取通知书从“一张纸”升级为一个“礼盒”,打开后,和新生“打照面”的不仅有盛宣怀老校长、钱学森学长,还有今年2月刚辞世的“中国核潜艇之父”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黄旭华院士。
斯人已逝,精神不朽。在上海交大校园的“旭华路”“旭华班”之外,让这一届新生从成为“交大人”那一刻起,就向“国之脊梁”致敬,寄望黄旭华精神成为05后大学生的价值坐标——学校对新生期待之殷不言而喻,大学之于社会的责任可见一斑。
平心而论,这些年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其实很“卷”,不仅装帧制作越来越精美,“颜值”爆表,而且设计中蕴含巧思,用材也大有讲究,堪称高校综合实力的大比拼。比如今年,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内有精巧的清华大学“二校门”立体纸雕模型,采用激光雕刻工艺,包含30多件纸艺部件、上百个拼插结构。哈工大录取通知书采用与“梦舟”飞船、天问二号探测器相同的新型超高温轻质抗烧蚀热防护材料,能抵御3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。天津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玩“梗”玩出新高度,直接在通知书上印上“天大的好消息”字样。上海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索性把“真香”具象化了,通知书礼盒里有专属的药香香氛……
有人说,录取通知书就像大学“第一课”的教材,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、独特气质、学术积淀等都浓缩其中,值得新生在入学前预习、细读。
尤其对一些有历史底蕴的高校来说,“高科技”和“现代感”只是录取通知书的炫酷外表,那些蕴藏在通知书里的深意,更值得细品。上海交大给新生“第一课”,自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:除了黄旭华院士的剪影,通知书里还有个文创套盒,包含“一滴水”——取自校训的思源水滴摆件,还有“一捧沙”——内嵌“天鲸号”挖泥船的沙漏。想必,收到通知书的新生感受到的除了有科技的硬实力,还有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魅力。一份给新生的见面礼,不仅意味着身份认同感的建立,更是大学精神的传承、责任的传递。
很多读过大学的人,都会珍藏当年自己收到的那张录取通知书。多少年之后,哪怕它已泛黄、有了很多褶皱,但总是心头的一道白月光。每次触碰,仿佛就都能瞬间回到那个炽热真诚、青春无悔的岁月。
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大学精神从来不是空洞的标语,而是细节处的具象表达。如果大学精神也有“容器”,那每年发放给新生的录取通知书就应当是一个值得好好锻造的“容器”:追求“豪华”“体面”大可不必,但当经得起岁月的洗礼、时间的推敲,用精神之光点亮莘莘学子未来之路。
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